肌肉减少性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目的 肌肉减少性肥胖(以下简称肌少性肥胖,SO)是肥胖与肌少症共存的状态,有研究显示肌少性肥胖会增加老年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但gnotobiotic mice受限于当前此类研究设计方法以及不同研究对SO的诊断方法不同,目前尚不清楚中老年肌少性肥胖患者是否具有更高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CBM数据库中关于SO和CVD的观察性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11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算SO患者发生CVD风险的汇总相对比值比(ORs)及95%的置信区间(95%CIs)。结果 共纳入11项研究,包含42 683例研究对象。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体而言,SO与CVD事件之间存在显著关联(OR:2.07;95%CI:1.54~2.77)。亚组分析进一步揭示,随Smoothened Agonist化学结构着年龄增加,SO患者发生CVD的风险呈上升趋势;SO与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病风险关联最高;SO不同标准对预测CVD风险存在差异,采用单一检测方法确诊的SO患者中,其CVD的发病风险最高。结论 SO与CVD发病风险增加相关,年龄是SO影响CVD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老年人群是当前临床筛查的重点,同时,有必要进一步探讨SO与不同CVD事件,特别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影响,进一步探讨SO诊断方法及标准,以促BYL719 molecular weight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为预防和管理肌少性肥胖相关的心血管风险提供更为精准和有效的策略。

不同过敏类型哮喘儿童的口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差异分析

目的 研究口呼出气一氧化氮在监测不同过敏类型哮喘儿童气道炎症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6~18岁哮喘患儿临selleck床资料,按过敏原结果分组:吸入性过敏组(吸入组)、食物性过敏组(食物组)、混合性过敏组(混合组)和过敏原阴性组(对照组)。比较四组间口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差异,并对哮喘控制、近期感染及鼻炎史等因素并进行分层分析。结果 纳入487例有过敏原资料的哮喘患儿,男328例、女159例,过敏原阳性共455例,其中吸入组238例,食物组36例,购买E-616452混合组181例,对照组32例。吸入组、混合组的一氧化氮(FeNO)50、FeNO200较食物组、对照组升高(P<0.001),肺泡-氧化氮浓度(CaNO)在不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哮喘控制良好、无感染、合并鼻炎等临床状态下,吸入组、混合组的FeNO50、FeNO200较食物组、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aNO在哮喘控制良好、合并鼻炎患儿中,吸入组和混合组均高于食物组(P<0.05)。结论 吸入组和混合组的FeNO50、FeNO200水平显著高于食物组和对照组,CaNO组间无明显差异,但FeNO50、FeNO200、CaNO在哮喘控制良好且有鼻炎史的吸入性和混合性过敏哮喘患儿中均Genetic material damage有显著升高,气道炎症反应更为明显。口呼出气一氧化氮较好地反映并监测吸入性过敏和混合性过敏的哮喘患儿的气道炎症情况,对调整诊治策略有指导作用。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并发静脉血栓栓塞(VTE)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96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化疗过程中确认细节与化疗首个疗程结束后7 d内发生VTE的32例患者作为VTE组,根据VTE组患者的性别按1:2的比例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选取64例未发生VTE的患者作为BVS bioresorbable vascular scaffold(s)NVTE组。筛选出MM患者并发VTE的相关因素,将相关因素代入Logistic回归模型明确其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TE组中年龄≥60岁、化疗前白细胞计数(WBC)≥13×10~9/L、化疗前D-二聚体(D-D)水平≥500μg/L、卧床时间≥7 d的患者比例均高于NVTE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化疗前WBC≥13×10~9/L、化疗前D-D水平≥500μg/L、卧床时间≥7 d均为MM患者并发VT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MM患者并发VTE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化疗前WBC、化疗前D-D水平、卧床时间。对于具备这些危险因素的MM患者,Baricitinib应于化疗过程中与化疗首个疗程结束后给予VTE筛查,一旦发生VTE,应及时给予药物治疗。

清热凉血方在肛肠外科手术后应用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讨患者肛肠外科手术治疗后采用中医清热凉血方辅助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对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采用单中心临床随机试验,选取2019年6月—2022年6月在该院肛肠外科实施手术治extra-intestinal microbiome疗的101例肛瘘、肛周脓肿患者进行随机临床试验,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联合组51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实施手术治疗后给予抗感染等基础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清热凉血方辅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创面分泌物积分、水肿积分、疼痛积分、创面愈合率、血清炎症因子水平、肛门功能的差异。结果 联合组术后第3、7天的创面分泌物积分在显著低于对照组,联AM-2282核磁合组术后第7、14天的创面水肿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联合组术后第7天疼痛积分低于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第14、21天的手术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14 d,联合组的血清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此网站nthase, iNOS)、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在术后第14天的肛门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肛肠外科手术治疗后采用中医清热凉血方辅助治疗有助于缓解术后炎症反应程度、促进创面愈合、改善患者早期的肛门功能。

外泌体在肺部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及中药干预策略研究

外泌体作为细胞分泌的纳米级胞外囊泡,其表面和内部分布多种携带宿主信息的生物分子。作为细胞间通讯的重要介质,外泌体通过动态调控活性成分释放参与疾病进程,其全身性递送特性与中医整体观强调的“脏腑相关、形神统一”动态平衡机制高度契合。研究证实,外泌体在肺癌、急性肺损伤及GSK2118436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中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介导痰瘀毒邪扩散加重肺络损伤,又能传递修复信号促进气血调children with medical complexity和,这一双向调节特性为肺部疾病诊疗提供了新策略。文章系统解析了外泌体生物发生机制、异质性特征及分离技术进展,重点JQ1小鼠论述其在肺部疾病分子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并揭示了中药活性成分及复方通过调控外泌体改善治疗肺病的作用机理,为肺病中西医协同诊疗体系的创新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发酵中药和外源酶对育肥猪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试验旨在研究发酵中药和外源酶对育肥猪medial sphenoid wing meningiomas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60头育肥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育肥猪。对照组为基础日粮,试验1组、试验2组、试验3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1%未发酵中药组方、1%发酵中药组方、1%发酵中药组方+0.5 g/kg蛋白酶+0.5 g/kg脂肪酶。预试期5 d,正式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2组和试验3组育肥猪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增加(P<0.05),料重比(F/G)显著下降(P<0.05);各试验组育肥猪的胴体重均显著提高(P<0.05),背膘厚度均显著降低(P<0.05)。试验2组和试验3组育肥猪血清免疫球蛋白A (IgA)和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显著高于试验1组和对照组(P<0.05),试验3组育肥猪血清免疫球蛋白G (IgG)含量显著高于MRTX1133抑制剂其他组(P<0.05);试验2组、试验3组育肥猪血清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0.05),各试验组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发酵中药组方与外源酶联合使用对提高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抗氧化能力、点击此处免疫功能的作用效果较好。

中国专病数据库现状及其实践应用进展

专病数据库是指针对某一特定专科或特定病种所收集、整理、分析和共享其临床信息的系统或平台。我国专病数据库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已在一些疾病领域构建完成医院或区域范围内的专病数据库,它们在临床诊疗、辅助决策、随访管理、科研分析、优化资源分配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我国专病数据库在心血管疾病、癌症、儿童疾病等领域的建设现状,包括专selleck HPLC病数据库通过整合临床中心、随访中心、科研中心形成临床科研一体化平台;通过多维度、全景式的数据可视化分析以全方位展示患者健康信息、诊疗过程、效果评价;通过增加门诊医生工作站接口,提高门诊诊疗效率;通过嵌套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功能以辅助科研;通过搭建医患PLX-4720交互平台为患者随访管理提供支持;通过建立数据脱敏系统以提高患者隐私信息的保护等。同时从科研人员、临床医生、卫生管理者latent infection、患者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角度阐述了专病数据库的应用和前景,科研人员从各自的应用需求出发,使医疗大数据转化为科研成果,临床医生借助医疗大数据促进临床诊疗能力提高,卫生管理者通过医疗大数据分析实现医疗资源优化配置。本文为未来建设更多国家级、标准化、可共享的专病数据库提供参考,以期提升医学科研及应用效能,促进医学发展。

武汉市2例非洲输入恶性疟疾病例调查

目的 调查及分析2例非洲输入恶性疟疾,为输入性Patrinia scabiosaefolia疟疾的防控和治疗提供建议。方法 收集2024年1月武汉市报告的2例个案信息、诊疗过程、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测和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2名Docetaxel病例均为中青年男性,有明确非洲高疟区生活史,且居非洲期间身边有人感染疟疾的情况。病例1:在刚果金卢本巴希工作10个月,回国当天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体温最高38.0℃,伴寒战、畏寒、头痛;病例2:在坦桑尼亚工作10个月,途径马来西亚出差6 d,回国前1 d出现乏力症状,回国当天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体温最高PF-6463922使用方法38.5℃,伴乏力,自行口服退热药,发热症状仍反复。2例病例均在发热第3天入院,镜检发现疟原虫环状体。确诊恶性疟疾后,给予青蒿琥酯及对症治疗,均病情好转并康复出院。结论 应持续加强境外输入疟疾疫情风险防范和出国务工人员健康宣教,完善卫生、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旅游、商务等部门联防联控机制,并优化配置抗疟药品,提高对输入性疟疾早诊早治的水平。

高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衰弱现状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调查衰弱在高龄(≥75岁)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住院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并分析衰弱对高龄NVAF住院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5月至2023年7月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住院治疗的188例高Biomass production龄(≥75岁)NVA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入院时的衰弱评分量表(Frail量表)评估衰弱状态分组(评分≥3分为衰弱组,评分<3分为非衰弱组)。随访12个月,记录此期间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再入院及全因死亡的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衰弱对高龄NVAF患者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 所有患者中衰弱的检出率达53.7%(101/188)。与非衰弱组相比,衰弱组患者的Charlson共病指数评分、累积疾病评分、CHA2DS2-VASc评分、MorsMK-4827临床试验e评分更高,Barthel评分更低,且衰弱组血红蛋白、白蛋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NN2211分子量、左心室射血分数更低,而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血肌酐则更高。在预后方面,随访期间衰弱组血栓事件发生率和再入院率均显著高于非衰弱组(P<0.05)。随访期间衰弱组死亡率(15.84%)显著高于非衰弱组(3.45%)。生存分析显示,衰弱与较差的生存情况相关。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衰弱是高龄NVAF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4.46,95%CI:1.02~19.52,P<0.05)。结论 高龄NVAF住院患者中衰弱的发生率较高,衰弱的高龄NVAF患者具有较高的血栓风险、再入院率及死亡率,且衰弱是其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亲属参与早期活动护理干预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获得性肌无力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探讨家属参与早期活动护理干预对immunoglobulin A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就诊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获得性肌无力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亲属参与早期活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肌无力、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压疮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肌无力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肌无力等级0~1级、2~3级发生率均明显降低,且4~5级发生率明显上升,观察组肌无力等级0~1级、2~3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5级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BI评分比较差selleck diABZI STING agonist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selleckchem BMS-907351后,两组BI评分明显高于干预前,观察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压疮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78%高于对照组84.44%(χ2=4.821,P=0.028)。结论:家属参与早期活动护理干预用于重症急性胰腺炎获得性肌无力,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肌无力症状,还可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