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究对比增强超声造影联合易损性评分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诊断价值以及斑块内炎症因子和新生血管对斑块不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根据入组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2021年11月—2022年8月因颈动脉中-重度狭窄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患者共67例。术前详细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并重点记录ICI 46474细胞培养对比增强超声造影所提示的斑块新生血管等级以及常规颈动脉超声所提示的易损性评分。2、通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获得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标本,分别制备斑块匀浆和冰冻切片,对冰冻切片进行HE染色,并根据斑块的病理特征将斑块分为稳定组(26例)和不稳定组(41例)。3、分别对稳定组与不稳定组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等级以及易损性评分进行差异性分析,并通过ROC曲线评估对比增强超声造影联合易损性评分对不稳定斑块的诊断价值。4、利用流式微球技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测量稳定组与不稳定组斑块匀浆内的IL-2、IL-4、IL-6、IL-10、IL-17A、TNF-α及IFN-γ的表达水平,在两组间进行差异性比较,并分别将上述炎症因子与新生血管等级及易损性评分行相关性分析。5、采用SPSS 26及Graphp Pad 9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及图表的绘制。结果:1、与稳定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比,不稳定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的新生血管等级和易损性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2、Bucladesine细胞培养将对比增强超声造影、易损性评分以及对比增强超声造影联合易损性评分进行ROC曲线下分析,结果提示:对比增强超声造影和易损性评分的AUC分别为0.717、0.875,两者联合诊断可将AUC提升至0.940;基于对比增强超声造影,诊断不稳定斑块的灵敏度为90.9%,但特异度仅为46.2%;基于易损性评分,诊断不稳定斑块的灵敏度为79.5%,特异度为90.9%;将两者联合诊断后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提升至为85.7%和91.7%,相较于单项指标,对比增强超声造影联合易损性评分的诊断能力更强。3、与稳定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比,不稳定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促炎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余炎症因子(IL-2、IL-4、IL-10、IL-17A及IFN-γ)在两组间的表达未见明显差异(P>0.05)。此外,IL-6与新生血管等级之间存在正相关,IL-6和TNF-Epimedii Herbaα与易损性评分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1、对比增强超声造影联合易损性评分对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临床上可以作为诊断不稳定斑块的良好指标。2、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越大、炎症因子IL-6和TNF-α表达水平越高,颈动脉斑块越趋向于不稳定,超声下斑块的易损性评分越高。3、IL-6的表达水平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密度相关,两者以正反馈的方式促进斑块的不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