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复合酸联合强脉冲光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1年11月~2022年10月就诊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96例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A、B、C三组,每组32例。在接受基础治疗(口服盐酸米诺环素胶囊[100mg qd]、硫酸羟氯喹片[0.2g bid])之外,A组予以复合酸联合强脉冲光(IPL)序贯治疗,即先予以复合酸治疗,2周后予以IPL治疗,连续治疗3个疗程;B组仅予以IPL治疗,每4周1次,连续治疗3个疗程;C组仅予以复合酸治疗,每4周1次,连续治疗3个疗程。通过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8、12周后炎性皮损消退情况、VISIA红斑区分值、玫瑰痤疮患者生活质量(Ros Qo I)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指标进行不同维度的分析,评价复合酸联合IPL治疗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6例患者,失访5例。治疗前A、B、C三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评估总积分、VISIA红斑区分值、Ros Qo I评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结局观察指标:(1)疗效判定:当结局变量分为无效和有效二分类资料时,广义估计方程结果显示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差异均有统PD0325901计学意义(P<0.05)。以A组为参照组,B组和C组的有效率均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治疗4周为参照组,治疗8周、12周的有效率均高于治疗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三组患者炎性皮损消退率、VISIA红斑区分值、Ros Qo I评分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效应、组间效应、组间和时间的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进行单独效应分析。(1)炎性皮损消退率: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炎性皮损消退率随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治疗4周、8周时,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炎性皮损消退率大小关系为A组>C组>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时,组间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VISIA红斑区分值:时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红斑区分值随治疗时间延长而降低;治疗4周时,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CH-223191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VISIA红斑区分值A组低于B、C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8周、12周时,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分值关系为A组0.05);治疗8周和12周时,组间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分值关系为A组0.05)。结论:1.复合酸联合IPL治疗PPR较单独应用IPLDisseminated infection或单独应用复合酸治疗疗效更为确切,特别是对于炎性皮损的消退、面部红斑的改善,可缩短治疗病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以作为PPR治疗的重要补充。2.复合酸联合IPL治疗PPR安全性高,虽然部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但症状轻微,均可耐受。目的:通过对不同分型玫瑰痤疮患者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症状评分、蠕形螨检测、VISIA以及皮肤镜检测,探讨治疗前后不同分型玫瑰痤疮患者的蠕形螨感染情况、VISIA红斑区分值、皮肤镜表现的特征以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是否存在一定的关系,为疾病的诊断及病情评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9月期间于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并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78例玫瑰痤疮患者,收集患者完整的临床资料并对其治疗前后进行相关临床症状评分、蠕形螨检测、VISIA及皮肤镜下图像采集(包括背景颜色、血管形态、血管排列及非血管结构等),整理、记录并分析上述资料,描述玫瑰痤疮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特征,探讨上述特征表现是否和疾病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评估上述特征性表现在玫瑰痤疮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78例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性72例,男女之比为0.08:1;其中红斑毛细血管型玫瑰痤疮(ETR)患者42例,丘疹脓疱型玫瑰痤疮(PPR)患者36例,年龄M(P_(25),P_(75))为29.00(26.00,33.00)岁;2.治疗前玫瑰痤疮皮肤镜特征:以红色(49,62.82%)或深红色背景(45,57.69%)、多角形血管(59,75.64%)、线状分支状血管(52,66.67%)、网状分布(64,82.05%)、无鳞屑(43,55.12%)表现为主;非血管结构常见表现为丘疹脓疱(35,44.87%)、毛囊角栓(37,47.43%)。治疗后皮肤镜特征改变主要为:背景颜色以淡红色或黄红色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角形血管比例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排列有所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白色鳞屑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血管结构中,PPR患者的丘疹脓疱比例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PPR蠕形螨感染率高于ETR(69.40%vs.45.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蠕形螨感染阳性患者临床症状评分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分型玫瑰痤疮患者蠕形螨感染率均有所下降(56.41%vs.2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蠕形螨感染阳性患者临床评分亦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玫瑰痤疮患者VISIA红斑区分值与临床症状评分具有相关性(rs=0.659-0.986,P<0.05)。结论:1.玫瑰痤疮患者皮肤镜下具有特征性表现,主要以红色或深红色背景、多角形血管以及血管网状排列为主;ETR和PPR患者治疗后皮肤镜下改变主要表现为背景颜色的改变以及多角形血管的减少;其中PPR治疗后丘疹脓疱表现减少;2.PPR蠕形螨阳性感染率高于ETR,蠕形螨感染阳性患者临床症状可能更严重;3.VISIA红斑区分值可用于评估玫瑰痤疮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