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是调节身体平衡的重要生理器官,被公认为人体防御感染的首要防线。伤口可以定义为破坏组织正常解剖关系的锐器损伤。一旦皮肤的结构或功能出现缺陷,机体就容易受到微生物入侵和伤口感染,从而延缓伤口愈合,甚至危及生命。伤口愈合通过作用于生物分子及细胞基质,将受损组织恢复原状。做好伤口管理,包括对微生物感染的控制、清理伤口环境、远离异物,同时选用适当伤口敷料。这都对处理伤口愈合时可能出现的多种并发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保持机体合适的伤口环境,促进皮肤伤口的愈合仍是临床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DHQ),又名紫杉叶素(Taxifolin,Tax)一种天然的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它有较高的生物活性,例如保护肝脏和肾脏以及抗炎,抑菌和抗糖尿病、调节酶活性、改善微循环、抗肿瘤作用以及治关节炎等。作为一种新食品原料,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及化妆品等行业。近年来,静电纺丝法制备的纳米纤维高分子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结构和功能可控等独特性能而备受关注。人们对于发展生物医学应用纳米纤维兴趣不断增加,这刺激了载药纳米纤维膜在组织修复及伤口敷料中的进一步开发。因此,本研究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开发一种有效且安全的壳聚糖/聚乙烯吡咯烷酮/二氢槲皮素复合纳米纤维膜(CPD),并评价CPD的创面愈合能力和治疗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二氢槲皮素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表征本课题利用壳聚糖(CS)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制备负载DHQ纳米纤维膜(CPD)应用于促进皮肤修复的研究。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热稳定性、水接触角测试等手段表征了CPD复合纳米纤维膜的性能。以纳米纤维为载体的敷料更接近细胞外基质,能为创面提供一个潮湿的修复环境,加速创面愈合。CPD也显示了较好的网络结构,使药物递送在局部空间及时间上具有可控性,增加了药物生物利用度。此外,CPD复合板纳米纤维膜自由基清除活性得到提高。同时体外抗菌实验还表明CPD能较有效地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DHQ作为伤口敷料的研究奠定了基础。2、二氢槲皮素复合纳米纤维膜保护UVA诱导Ha Ca T细胞光损伤作用研究紫外线UVA辐射可引起皮肤光损伤。在本文中,干预处理CPD能显著提高UVA致光损伤Ha Ca T细胞活力,减少细胞产生ROS、SOD、GSH-Px和HYP含量提高,MDA含量降低。CPD可降低TNF-α荧光强度,抑制NF-κB蛋白表达,降低IKBα、TNF-α、IL-1β、COX-2和i NOS等蛋白生成,表明CPD在Ha Ca T细胞内对UVA辐射有显著抗炎作用。此外,CPD可降低Caspase-3荧光强度,对Caspase-3、Caspase-9蛋白表达以及Bax生成也有抑制作用,促进Bcl-2的表达,然后对UMedication reconciliationVA所致Ha Ca T细胞凋亡有抑制作用。综上所述,CPD处理对Ha Cat细胞抵抗紫外线照射造成的光损伤有很好的保护作用。3、二氢槲皮素复合纳米纤维膜促进小鼠伤口皮肤修复作用研究构建小鼠急性皮肤损伤模型,采用CPD复合纳米纤维膜给予药物,测定对皮肤伤口保护效果及作selleckchem INCB018424用机理,用H&E和Masson切片检测愈合的部分观察小鼠皮肤形态的改变,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生长标志物的荧光强度,蛋白质印迹测定新生皮肤中自噬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CPD治疗使小鼠皮肤伤口愈合率增加。H&E和Masson染色显示,CPD可明显改善皮肤损伤所致病理学变化。同时,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泛角蛋白(Pan-Keratin)的表达升高。在蛋白质印迹的结果上,载药膜可以同时调控自噬相关蛋白PI3K和AKT、m TOR及其磷酸化蛋白的表达,调节LC3II/I、Atg5、Atg7和P62的表达,提示CPD可通过调节自噬水平来促进小鼠创面皮肤的修复。4、二氢槲皮素复合纳米纤维膜调节小鼠创面菌群促进伤口修复作用研究本文以皮肤创面菌群检测为手段,探讨CPD在创面菌群方面的调节作用。实验发现CPD不但能显著增加皮肤菌群Alpha多样性Shannon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s evenness指数,而PF-03084014说明书且能通过Beta多样性增加皮肤菌群多样性,能显著增加创面菌群厚壁菌门(Firmicutes)比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比,另外二氢槲皮素能通过减少嗜盐盐单胞属(Halomonas)菌群丰度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菌群丰度来促进皮肤创面修复,由此初步评价认为CPD对药物愈合系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