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回顾性分析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与实验室检测数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能力。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10月至2021年7月期间确诊的肺隐球菌病患者,查阅患者的病历资料。研究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研究肺隐球菌病患者50例,男:女为1:1,年龄范围在27-82岁,平均年龄53.56±11.99岁,将患者年龄分组,10年为一个年龄组,我们发现40-60岁为高发病年龄段。鸟类接触史有2例(4%)、18例(36%)患者伴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基础疾病中以高血压最多见。临床表现中以咳嗽最为常见。入院诊断主要以肺部阴影、胸/肺部肿物为主。影像学表现中病灶类型主要以结节/结节影最常见。病灶分布特点为:下叶多于上叶、单叶多于多叶、右肺大于左肺。伴随征象以毛Stormwater biofilter刺征多见。7例存在肺通气功能障碍。在实验室检查中未发现特异指标。病理检查主要呈现肉芽肿的表现。47例(94%)由术后活组织行病理检查确诊。2例(4%)由血清学确诊,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查阳性伴有肺部病变。1例(2%)于隐球菌涂片中检查出隐球菌确诊。采用单纯手术切除治疗43例(86%)、抗真菌药物治疗6例(12%)、1例(2%)由于怀疑肺结核病转院治疗。结论:肺隐球菌病临床表现特异性较低,以中老年多发,在免疫功能正常或受损的人群中均可发病。临床表现以咳嗽为主,影像学表现以肺部结节为主,极易误诊。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新型隐球菌是一种含有荚膜的条件性致病真菌,可引起严重的真菌感染性疾病。由于抗真菌药物的过度使用,耐药性的问题日益严重,寻找新selleck合成的抗真菌药物迫在眉睫。中草药因其来源广泛、副作用低等优点己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目的:本课题以新型隐球Compound C浓度菌BNCC225501及临床分离菌株为研究对象,探究厚朴酚对受试菌株的抗真菌活性,利用转录组学及代谢组学探究厚朴酚抗新型隐球菌BNCC225501活性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研究结果为研究人员开发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思路和方向,为开发基于厚朴酚的新型抗真菌药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1.通过ATB FUNGUS 3法确定常用抗真菌药物对新型隐球菌有抑制作用。2.通过肉汤稀释法确定厚朴酚是否对新型隐球菌有抑制效果。3.通过棋盘法检测厚朴酚与已有治疗新型隐球菌的药物氟康唑联合用药是否有协同效果。4.将新型隐球菌在含有不同浓度厚朴酚、氟康唑药物的RPMI 1640培养基中培养,浓度调整为2×103CFU/m L,对照组为加药物溶剂DMSO组。每隔12h取定量菌液涂布平板,观察存活菌落数。5.将新型隐球菌分别培养于DMEM、Niger Seed、尿素基础培养基上,在这些培养基中均添加厚朴酚,以检测厚朴酚对新型隐球菌荚膜、黑色素及尿素酶的影响。6.为研究厚朴酚通过何种机制对新型隐球菌发挥抗菌活性,对厚朴酚组、氟康唑组、厚朴酚氟康唑联合给药组、空白组进行转录组学及代谢组学检测,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转录及代谢水平变化。结果:1.本课题以新型隐球菌BNCC225501及临床分离菌株为研究对象,探究厚朴酚对受试菌株的抗真菌活性,初步确定了厚朴酚在培养中对新型隐球菌具有抑菌活性,影响新型隐球菌的生长,并明确厚朴酚能抑制新型隐球菌的荚膜大小,合成尿素酶能力。2.以新型隐球菌BNCC225501为研究对象,利用转录组学探究被厚朴酚处理过的新型隐球菌相比于空白组主要影响跨膜转运、氧化还原过程、膜的固有成分、膜整体组件、药物结合、水解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焦磷酸酶活性、DNA复制、减数分裂-酵母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生物学功能或通路。被厚朴酚氟康唑联合用药处理过的新型隐球菌相比于空白组主要影响跨膜转运、氧化还原过程、膜的固有成分、膜整体、转运活性、跨膜转运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核苷三磷酸活性、水解酶活性、DNA复制、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nod样受体信号通路等生物学功能或通路。3.以新型隐球菌BNCC225501为研究对象,被厚朴酚处理过的新型隐球菌相比于空白组主要影响的代谢通路有组氨酸代谢、精氨酸生物合成。在厚朴酚氟康唑联合用药组与空白组对比中,主要影响的代谢通路有组氨酸代谢、鞘磷脂、精氨酸生物合成。结论:1.厚朴酚对新型隐球菌具有抑菌及杀菌能力,能抑制新型隐球菌的荚膜大小以及产尿素酶能力。2.厚朴酚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谷胱甘肽及谷胱甘肽转移酶的含量从而抑制菌体的解毒反应起到的抗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