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管消融术对不同类型房颤患者左心房机械重构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及其引发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均逐渐升高。目前老年患者所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增长,房颤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房颤能显著增加患者的卒中风险。除此之外,房颤相关的卒中患者通常预后差,相较于其他类型脑卒中具有高致残率以及高死亡率等特点。房颤发作时心房的不规则收缩,往往会造成心房射血分数的下降。随着房颤时间的延长,患者罹患心力衰竭的风险增加。射频消融术作为房颤有效的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以恢复窦性心律、改善心功能及生活质量,并被证明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然而,由于多种原因,射频消融术的成功率始终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对于持续性及长程持续性Human hepatic carcinoma cell房颤患者。除此之外,射频消融术对于房颤患者左房重塑的影响尚不清楚。一方面,射频消融术有助于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这可能利于左心房功能的改善。另一方面,消融过程中产生的热量也会造成医源性心肌损伤,甚至形成新的瘢痕,这可能导致左心房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尤其是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左心房较阵发性房颤患者往往有着更广泛的心肌纤维化和更低的左心房应变。目前不同类型房颤患者消融术后的心房改善情况尚无定论。因此,进一步探究射频消融术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房功能的改善程度,可以为临床消融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是一种新技术,能够定量评估心肌运动功能。它不依赖于多普勒原理,无角度依赖性,相较于比组织多普勒成像有更大的优越性。相关研究证实了应用无创2D-STI评价左心房功能的可靠性。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机械结构,通过2D-STI测量应变(Strain,S)和应变率(Strain rate,SR),以此来综合评价左心房整体功能。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炎症反应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炎症反应通过造成内皮细胞的损伤以及功能障碍,导致心房心肌的纤维化,进而引起心房的结构重构和电重构,最终促进了房颤的发生。射频消融术术中通过消融热量造成心房心肌的永久性坏死,进而达到阻断肺静脉以及周边异常电位的目的。然而,射频消融术术后是否会引起患者机体的炎症反应,并导致左心房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尚不得而知。本研究分析了收集的炎症指标,目的在于讨论不同类型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炎症指标的变化程度。另外,近年来人们发现他汀类药物除具有降脂作用外,还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但他汀是否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左心房功能目前仍未有定论。我们的研究旨在评估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及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消融术前及术后左心房结构、功能以及炎症指标水平的变化。同时观察他汀类药物是否能改善左心房的功能。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索导管消融术对不同类型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第二部分探索导管消融术对不同类型房颤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第三部分探索房颤射频消融联合他汀类药物应用后左房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第一部分导管消融术对不同类型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目的:射频消融术被广泛应用于房颤患者,然而其对不同房颤类型患者左心房逆重构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对比研究了射频消融术对非瓣膜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持续性房颤及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纳入2016年4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房颤患者。根据房颤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例和长程持续性房颤组。于术前、术后1周、2周、3周、4周、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前后径(Left atrial anteroposterior diameter,LAAD)、左心房上下径(Left atrial vertical diameter,LAVD),利用LAAD测量左心房最大容积(Left atrial maximum volume,LAVmax)以及左心房最小容积(Left atrial minimum volume,LAVmin),并计算左心房排空分数(Left atrial emptying fraction,LAEF)。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获得左心房各节段应变及应变率曲线,测量并计算左心室收缩期左心房平均峰值应变(S),左心室收缩期及左心室舒张早、晚期左心房平均峰值应变率(SRs、SRe、SRa)。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考虑到涉及重复测量射频消融术术前后不同指数的连续数据,采用Bonferroni进行P值校正(0.05/8=0.006)。校正后的P值<0.006视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180例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组60例(平均年龄56.9±10.8岁,男性34例),持续性房颤组60例(平均年龄61.3±9.7岁,男性37例),长程持续性房颤组60例(平均年龄60.9±7.7岁,男性30例)。在左心房结构方面,持续性房颤组和长程持续性房颤组术前LAAD、LAVD、LAVmax、LAVmin均大于阵发性房颤组,术后持续性房颤组和长程持续性房颤组上述指标均减小,但仍大于阵发性房颤组(P<0.001)。阵发性房颤组1年内LAAD、LAVD、LAVmax、LAVmin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6)。持续性房颤组术后3个月LAAD、LAVD显著降低(P<0.001),长程持续性房颤组在术后2周LAAD显著降低(P<0.001),Cobimetinib采购而LAVD在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降低(P>0.006);持续性房颤组和长程持续性房颤组在术后1-3周时LAVmax及LAVmin开始出现显著下降,之后仍持续下降。在左心房功能方面,阵发性房颤组LAEF、S、SRs、SRe、SRa在1年内无明显变化(P>0.006),但仍有改善趋势。持续性房颤组和长程持续性房颤组术后1周LAEF、S显著升高(P<0.006),之后仍持续升高;持续性房颤组和长程持续性房颤组术后SRs和SRa绝对值较术前显著升高,而SRe绝对值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有上升趋势。小结:射频消融术治疗在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中带来的左房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不尽相同。1)射频消融术治疗对于左房结构影响:持续房颤与长程持续房颤患者左房内径及左房容积的改善明显优于阵发房颤患者。2)对于左房功能的影响:阵发房颤患者1年内LAEF、S较前有改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持续房颤及长程持续房颤两者在术后1年内LAEF、S较前显著改善。3)射频消融术能显著改善房颤患者的左房结构和功能,尤其是持续性房颤和长程持续性房颤患者。第二部分导管消融术对不同类型房颤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目的:炎症反应似乎在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炎症相关指标可以预测房颤复发。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收集的炎症指标,目的在于讨论不同类型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炎症指标的变化程度。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共纳入于2016年4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80例房颤患者,根据房颤持续时间,将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例和长程持续性房颤组。术前完善常规化验及检查及进行CHA2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充分评估患者出血及脑卒中风险。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2天、3天、1周、2周、3周、4周、2个月、3个月重复测量中性粒细胞数目(Neutrophil,Ne)、淋巴细胞数目(Lymphocyte,Ly)、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指标,并计算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绝对值的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结果:共纳入180例患者,其中阵发性房颤组60例(平均年龄56.9±10.8岁,男性34例),持续性房颤组60例(平均年龄61.3±9.7岁,男性37例),长程持续性房颤组60例(平均年龄60.9±7.7岁,男性30例)。三组患者术后NLR的变化趋势相似,在术后1天NLR达到高峰,1周内显著下降,直至术后1个月基本恢复术前水平。三组患者术后CRP的变化趋势略有不同,在阵发性房颤组,术后CRP逐渐升高,于术后2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步下降,于2周基本达到与术前相似水平。在持续性房颤组和长程持续房颤组,术后CRP逐渐升高,于术后3天达到高峰,之后逐步下降,于2周基本达到与术前相似水平。小结:射频消融术后1-3天内炎症指标较术前显著升高,但均在2-4周内恢复术前水平。不同类型房颤的炎症指标在术后均有升高,而后降至正常水平。我们的研究结果可能提示在不同类型的房颤消融手术中,炎症反应都参与其中,持续房颤与长程持续房颤的炎症反应更明显。第三部分房颤射频消融联合他汀类药物应用后左房结构与功能的研究目的:研究显示,经他汀类药物可以提高急性脑卒中和房颤的患者的其生存率。另外还有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房颤患者电复律后的房颤复发率,然而对于他汀类药物能否降低射频消融术后的心功能影响则鲜有报道。基于此,探究房颤射频消融联合他汀类药物应用后左房结构与功能的变化,以期为减少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率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方案。方法:本实验纳入2016年4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在我院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180例房颤患者,根据是否使用他汀类药物干预,将患者分为他汀组90例,非他汀组90例。他汀治疗组患者术前3天至术后1年每晚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辉瑞)。非他汀治疗组患者则始终不用他汀类药物干预,如遇特殊情况必须使用者则排除。术前完善常规化验及检查及进行CHA2DS2-VASc评分和HASBLED评分,充分评估患者出血及脑卒中风险。术前、术后1周、2周、3周、4周、2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均重复测量心脏结构和功能等指标。结果:在左心房结构方面,LAAD、LAVmax、LAVmin在术后随访各时间节点,他汀与非他汀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样在左心房功能方面,LAEF、S、SRs、SRa和SRe在术后随访各时间节点,他汀与非他汀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结:总体来说,从心房结构和功能的角度上来看,规律服用常规剂量他汀的患者在此后的一年时间内并无明显受益。提示我们在已经发生结构重构的患者当中,即使患者能从手术中获益,但却无法从他汀类药物中获益。在结合既往已有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预防房颤的发生发展以及复发尤为重要。结论:1.我们通过对比研究射频消融术对不同类型房颤患者左心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显示在射频消融术治疗术后,通过恢复窦律可明显改善持续房颤与长程持续房颤患者的左房结构、LAEF以及左房应变。而对于阵发房颤患者来说,射频消融术治疗有改善其心房结构与功能的趋势,但并无统计学差异。2.我们通过对比研究射频消融术对不同类型房颤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类型房颤的炎症指标在术后均有升高,而后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房颤与长程持续房颤的炎症反应ZD1839分子量更明显强于阵发房颤患者。3.我们通过研究是否口服他汀类药物对房颤消融患者左房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规律服用他汀类药物对房颤患者心房结构和功能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