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本研究旨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助推构建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干预方案,探讨该方案对改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效果,为临床护理工作者提供借鉴。方法1.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干预方案的构建:系统检索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相关文献,筛选出质量较高的文献并总结出最佳研究证据,作为干预方案的循证依据,并将计划行为理论和助推相结合,形成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干预方案的初稿;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选取15名专家进行函询,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干预方案初稿。选取10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实施预试验,并根据预试验的结果进一步完Bucladesine善干预方案,最终确定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干预方案终稿。2.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干预方案的应用: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3月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的148名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74例。干预组接受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助GSK2118436供应商推制定的干预方案,对照组接受常规健康教育。采用Morisky服药依从性量表、修订版服药的计划行为理论问卷、心房颤动患者生命质量量表收集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干预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数据。使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合统计分析结果,评价该方案在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1.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干预方案的构建:两轮函询专家的积极系数均为100%;两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02、0.838;两轮函询专家的协调系数(Kendall’s W)分别为0.581、0.666(P<0.05);经过预实验,修改方案后形成了干预方案终稿。2.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干预方案的应用:最初纳入148名患者,共失访18例,其中干预组失访2例,失访率为2.7%,对照组失访16例,失访率为21.6。最终130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干预组72例,对照组58例。(1)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得分的比较:干预后3个月和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服药依从性量表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2)两组患者修订版服药的计划行为理论量表得分的比较: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和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服药意向、服药态度、主观规范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3个月和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患者知觉行为控制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得分的比较:干预后1个月、干预后3个月和干预后6个月,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lant immunityP<0.05)。结论1.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助推构建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行性。2.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助推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干预方案可提高患者的服药态度、服药意向、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从而提高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