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鳖总科Corydioidea隶属于昆虫纲蜚蠊目,已知现生57属355种,中国分布16属58种。地鳖总科昆虫栖息环境多样,土壤、朽木、洞穴、昆虫巢穴等均有分布,不同栖息地类型的种类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外部形态特征。目前地鳖总科属级以上阶元分类主要依据体型大小、体表被毛情况、唇基发达程度、脉相、雌虫是否具翅以及下生殖板是否分瓣等特征。属级和种级阶元的界定则主要依靠雄虫外部形态与外生殖器结构,但对于部分种类还需要雌虫以及卵荚的特征才能保证准确性。随着更多的形态变异被发现,部分属(如拟真地鳖属和真鳖蠊属)的种类界定变得愈发困难,亟需发掘新的包括形态特征和分子特征在内的物种界定特征。前人研究发现地鳖总科雌性生殖器存在属间及种间差异,具有潜在的分类价值。还有研究发现线粒体基因组的组成和结构在某些昆虫中具有特异性,可以作为鉴别特征,在地鳖总科中是否具有分类价值值得探索。此外,形态特征不仅可以用于分类,特征的演化还可以反映生活环境和习性的演化,而这方面研究在地鳖总科中几乎是空白。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结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物种界定探究拟真地鳖属和真鳖蠊属物种划分界限,比较雌性外生殖器、受精囊以及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组成在地鳖总科不同类群中的区别,探索其分类学意义。采用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18S r RNA和28S r RNA)数据重建地鳖总科系统发育关系,使用8个化石校准推测地鳖总科各类群分化时间,并进行14个特征的祖先状态重建,探讨地鳖总科的演化历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观察拟真地鳖属和真鳖蠊属100余号样本,利用雌雄虫外部形态和外生殖器特征以及线粒体COI基因进行种类界定,划分出拟真地鳖属25种和真鳖蠊属9种。记述拟真地鳖属12个新的种级分类单元:斑翅拟真地鳖Pseudoeupolyphaga multipunctata sp.nov.,二岔拟真地鳖Pseudoeupolyphaga bifurcata sp.nov.,宽缘拟真地鳖Pseudoeuhttps://www.selleck.cn/products/PD-0325901.htmlpolyphaga latizona sp.nov.,黄腹拟真地鳖Pseudoeupolyphaga flava sp.nov.,朦胧拟真地鳖Pseudoeupolyphaga deficiens sp.nov.,硕拟真地鳖Pseudoeupolyphaga magna sp.nov.,长毛拟真地鳖Pseudoeupolyphaga longiseta sp.nov.,白blood biomarker马拟真地鳖Pseudoeupolyphaga baimaensis sp.nov.,云南拟真地鳖西藏亚种Pseudoeupolyphaga yunnanensis tibetensis ssp.nov.,云南拟真地鳖四川亚种Pseudoeupolyphaga yunnanensis sichuanensis ssp.nov.,冯氏拟真地鳖苍山亚种Pseudoeupolyphaga fengi cangshana ssp.nov.,黑肩拟真地鳖棠梨山亚种Pseudoeupolyphaga dongi tanglishana ssp.nov.。另通过雄性外部形态与外生殖器特征鉴定出真地鳖属1新种:帝真地鳖Eupolyphaga regilla sp.nov.和螱蠊属2新种:岔突螱蠊Nocticola fJQ1核磁urcata sp.nov.和双刺螱蠊Nocticola bispinata sp.nov.。(2)比较发现雄性外生殖器R2骨片在地鳖族大部分种类间具有较强的界定作用;雌性外生殖器结构可用于区分大部分属;受精囊形态可用于高级阶元的区分,也可用于真地鳖属的种类鉴定。(3)系统发育重建稳定地支持地鳖总科内部分为地鳖科与螱蠊科,地鳖科中地鳖亚科与小地鳖亚科成姐妹群,但暂时无法确定螱蠊科中螱蠊亚科、拉丁蠊亚科和异板蠊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沙地鳖属Arenivaga与闽地鳖属Minpolyphaga的系统发育位置在不同数据集及分析方法中存在差异,其余属的系统发育位置非常稳定。(4)估算地鳖总科冠群起源于三叠纪早期,地鳖科与螱蠊科的分化发生于三叠纪中期,地鳖亚科与小地鳖亚科的分化以及螱蠊亚科及其姐妹群的分化均发生于三叠纪末期至侏罗纪初期。(5)祖先状态重建显示地鳖总科祖先状态与现生异板蠊亚科以及部分拉丁蠊亚科种类最为接近:木栖、体表被毛不明显、体型修长、前翅无翅基突、前足胫节端部发达的大刺数少于5,雌虫不具翅、下生殖板分瓣、无或无明显的跗垫和中垫,雄虫复眼和单眼不发达、具明显的跗垫和中垫。地鳖总科中木栖、土栖和穴栖类群多样化的形态特征均表现出与栖息环境的高度相关性,地鳖亚科土栖的生活方式和螱蠊亚科穴栖的生活方式可能是由三叠纪—侏罗纪之交剧烈的外部环境变化导致,并由此演化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