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即女性生殖系统因外界条件改变或内部调节失衡等情况的发生而导致阴道环境失调或生殖器官病变的感染性疾病,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多发于性成熟女性,对女性生活及健康造成不同程度危害,且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针对致病病原体的早期准确诊断为临床预防与及时有效治疗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关键所在。目前,临床所用生理生化指标与微生物检测方法具一定局限性,漏检与误检问题较为突出。本研究旨在针对16种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致病病原体建立一种快捷、准确且适合推广应用的多重荧光定量PCR(Mq PCR)检测方法,对该方法进行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及准确性的检测与评价,应用于临床疑似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样本的检测,统计病原体检出率,对检出率较高的解脲脲原体喹诺酮耐药决定区gyrA及parC基因进行耐药位点突变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确立16种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致病病原体,包括6种细菌:结核分枝杆菌(MTB)、α型溶血性链球菌(GAS)、β型溶血性链球菌(GBS)、大肠杆菌(EC)、金黄色葡萄球菌(SA)、加德纳菌(GV);1种真菌:白色念珠菌(CA);3种支原体:生殖支原体(Mg)、微小脲原体(UP)、解脲脲原体(UU);1种衣原体:沙眼衣原体(CT);4种DNA病毒: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EB病毒(EBV)、巨细胞病毒(CMV);1种寄生虫:阴道毛滴虫(Tv)。针对16种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致病病原体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设计引物与探针,于单重荧光定量PCR验证引物与探针的特异性及灵敏度。结果表明,16种病原体引物与探针特异性良好,未发生交叉反应,灵敏度较高,可达1copies/μL量级。将16种病原体引物与探针分为五组,验证Mq PCR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及准确性。结果表明,五组病原体Mq PCR引物探针特异性良好,每组病原体之间及其与非特异selleck NMR性病原体之间不会发生交叉反应,灵敏度较高,可达到10~1copColforsinies/μL量级。重复性良好,各组病原体批间及批内变异系数均小于5.51。准确性较高,检测未出现假阳性及假阴性情况,Mq PCR方法与一代测序检测结果高度一致。收集的1830例云南省疑似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样本,对其临床信息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发现患者主要为性成熟女性。应用Mq PCR方法对样本进行检测,阳性样本检出率达67%,UP检出率最高,其次为UU。对检出病原体进行统计,共检出14种FRS感染常见病原体,仅EC与GAS未检出。病原体检出率最高为UP(38.1%),其次为UU(13.56%),检出率最低为MTB(0.16%)。对检出病原体数量及年龄进行分析,UP在各年龄阶段病原体感染数均位居第一,其次为UU。对检出病原体混合感染情况进行分析,FRS感染性疾病主要以单重感染为主,占59.1%。混合感染以二重感染为主,占27.76%;二重感染病原体检出率相关性分析中,UP与GV相关性较强(P<0.01),UP与CA、UP与UU存在相关关系(P<0.05)。本研究检测到的最多重感染为六重感染。此外,单重感染与混合感染中,UP与UU检出率均为最高。对256例UU阳性样本、63例UU单重感染样本及20例变异株样本信息进行统计,结果表明,UU的感染主要发生于(>28-38)年龄组的性成熟女性,256例UU阳性样本各年龄阶段均以混合感染为主,混合感染中,UP与EBV检出率较高,SA与MTB检出率较低,此外,未检出HSV-1。收集解脲脲原体单重感染样本进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gyrA及parC基因耐药突变位点检测,分析其碱基与genetic evolution氨基酸突变情况。共检出49个突变位点,包括gyrA基因的G112A错义突变位点与21个同义突变位点,以及parC基因的S83L、T125A及T136A错义突变位点与23个同义突变位点。其中,parC基因S83L的突变率高达56.25%。并且,部分错义突变伴随同义突变。最后,对20例耐药位点突变样本及18例未发生突变的样本进行信息整理并分析,结果表明,UU单重感染主要发生于(>29-39)年龄区间,且耐药位点突变率达52.63%,并以错义突变为主,仅31.58%的阳性样本耐药位点未发生突变。综上所述,本论文针对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主要致病病原体建立一种快捷、准确且适合推广应用的Mq PCR检测方法。对云南省疑似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样本进行检测,为云南省女性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病原谱的建立提供实验室信息;对UU进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gyrA及parC基因耐药位点碱基及氨基酸序列突变分析,为临床UU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分析及用药指导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