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抗炎和抗VEGF治疗后SD-OCT生物标志物的观察

目的 评估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抗炎和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后患者视功能和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SD-OCT)生物标志物的变化,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病例研究。2019年6月至2021年11月在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确诊的RVO-ME患者106例(106只眼),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雷珠单抗RSL3生产商治疗,B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腔内植入剂治疗。在基线和首次治疗后12个月记录最佳矫正视力(BCVA)、SD-OCT的生物标志物和不良反应,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BCVA、 SD-OCT的变化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BCVA、SD-OCT生物标志物均显著改善(均P <0.01),在12个月时B组患者浆液性视网膜脱离(SRD)降度改善明显优于A组,治疗后B组患者视网膜内高反射灶(HRFs)数量明显少于A组。两组比较,外界膜(ELM)、椭圆体带(EZ)、视网膜内层结构紊乱(DRIL)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治疗后球结膜下出血、晶状体混浊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24例患者出现眼压升高,明显高于A组。结论 抗炎和抗VEGINCB018424溶解度F治疗对RVO-ME均有效,BCVA和SD-OCT生物标志物均有改善,在改善SRD方面,抗炎治疗优于抗VEGF治Genetic map疗,在HRFs的数量上,抗炎和抗VEGF治疗之间没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