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被定义为一种传染病,约50%以上的人口感染或曾感染过。H.pylori是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以及与黏膜相关的淋巴瘤等多种疾病的致病因子,根据H.pylori是否表达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A,Cag A)和空泡毒素相关蛋白(vacuolating cytotoxin,Vac A)分为I型和II型。近来有研究发现,感染H.pylori时可根据分型来进一步确定是否行杀菌治疗,使临床治疗获得最大益。同时也有研究认为感染以及根除H.pylori均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因此添加益生菌是否会提高H.pylori的根除率尚未确定。目的:1.研究感染不同抗体分型H.pylori与慢性胃病发生的关系;2.研究不同抗体分型H.pylori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3.探讨微生态制剂在治疗感染不同抗体分型H.pylori患者实际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因上腹部不适就诊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完善H.pylori抗体分型和胃镜检查且均未行H.pylori根除治疗91例患者,根据抗体分型分为H.pylori I型组和H.pylori II型组,再分别随机设置对照组与实CL13900浓度验组,对照组给予铋剂四联疗法,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生菌治疗,并留取治疗前后大便进行培养观察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1.H.pylori I型和H.pylori II型分别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1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46例)、和消化性溃疡组(27例)这3组中的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上述3组中H.pylori毒力因子的阳性率进行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section Infectoriae);上述3组之间Ure抗体阳性率的差异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 I型感染者中以Cag A+Vac A表达为主占64.81%,其次为Vac A阳性占24.07%,而Cag A阳性仅占11.11%,3组中H.pylori I型毒力因子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治疗后,实验组中H.pylori根除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5vs73.3%),有统计学差异(P<0.05)。H.pylori I型组中实验组根除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 II型组中实验组根除率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H.pylori I型根除率显著高于H.pylori II型,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3.治疗前,H.pylori I型组中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的数量均明显高于H.pylori II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实验组中H.pylori I型组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及肠球菌均高于H.pylori II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中H.pylori I型组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高于H.pylori II型组,而肠球菌低于H.pylori II型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 I型组和H.pylori II型组组内比较实验组肠道菌群较对照组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5.H.pylori I型和H.pylori II型两组中实验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治疗后比治疗前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 I型对照组中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和肠球菌治疗后低于治疗前,但大肠杆菌治疗后比治疗前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 II型对照组和治疗前肠道菌群的变化,对照组中R428半抑制浓度大的双歧杆菌治疗后低于治疗前,而乳酸杆菌、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治疗后比治疗前增加,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抗体分型H.pylori对胃黏膜的损害程度不同,H.pylori I型更容易导致胃黏膜发生糜烂和溃疡。在治疗H.pylori感染时选择铋剂四联疗法联合益生菌使用可能使患者获益。对于治疗H.pylori I型时联合使用益生菌不仅能提高根除率而且可以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微生态恢复平衡,H.pylori II型感染未合并严重胃部疾病时将建议随访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