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腺瘤钳夹活检与EMR、ESD术后全瘤病理学的差异性分析

目的:随着我国居民饮食构成逐渐西方化和社会老龄人口越来越多,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增加。如今,结直肠肿瘤已经成为影响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结直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是大多数大肠癌的癌前疾病。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进展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内镜下钳夹活检组织病理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粘膜切除术(EMR)术后病理对比,以探求影响结直肠息肉内镜下活检钳夹病理和EMR、ESD术后全瘤组织病理发生升级的Lapatinib危险因素,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帮助。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直径≥1cm活检提示为管状腺瘤且后于我院行EMR或ESD术的患者64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将同一息肉钳夹活检组织病理与EMR、ETh1 immune responseSD术后全瘤组织病理进行对比,首先分析钳夹活检组织病理和术后全瘤组织病理的一致率,再根据病理对比结果,将EMR、ESD术后病理提示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即病理升级者纳入病理升级组,将EMR、ESD术后全瘤组织病理与钳夹活检组织病理相同者纳入病理一致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特征,如年龄和性别;内镜下特征,如息肉大小,息肉发生的部位,息肉形态,息肉表面有无发红或者糜烂,先单因素分析两组间的特征有无差异,再将两组间有区别的特征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造成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实际操作提供一些帮助。结果:1.同一息肉钳夹活检组织病理与EMR、ESD术后全瘤组织病理结果存在差异,病理一致者有53例,占比为82.81%(53/64)。病理升级者有8例,占比12.5%(8/64)2.病理一致组和病理升级组患者特征比较的单因素分析提示患者年龄、性别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发生部位在两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表面充血或糜烂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息肉形态、息肉直径在两组患者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纳入息肉直径、息肉形态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病理是否升级作为应变量(y:1=病理升级发生,0=病理一致)。得出息肉直径大小对病理升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OR=15,025,息肉直径越大,发生病理升级风险越高,息肉形态对病理升级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进展期结直肠腺瘤性息肉钳夹活检组织病理和EMR、ESD术后全瘤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2.81%。2.息肉直径≥2cm是钳夹活检组织病理和EMR、ESD术后全瘤组织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临床医生应对直径≥2cm的息肉钳夹活检时加以注意术后全瘤组织病理结EPZ-6438研究购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