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双相障碍患者的持续性注意的跨诊断研究

持续性注意能力是指将认知焦点保持在给定的刺激源和任务上的能力。作为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持续注意力缺损通常被当作精神障碍的内表型特征。已有的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持续注意力的缺损。然而,对于三类疾病患者持续注意力缺损的相似性及独特性的阐述尚不清晰。本研究采用计算机持续注意反应任务(the Sustained Attention to Response Task,SART)对年龄、性别相匹配的5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SCZ)、57名抑郁症患者(MDD)、44名双相障碍患者(BD)以及43名健康对照(HC)志愿者的持续注意能力和反应抑制能力进行了测量,并且完成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查普曼社会快感缺失(CSAS)和躯体快感缺失(CPAS)量表,对SART任务指标与临床症状的关系进行探索。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四组参与者在反应时(F=10.791,p<0.001)、效率估计值(F=14.604,p<0.001)、反应偏差(F=20.428,p<0.001)、灵敏度(F=9.186,p<0.001)以及漏报率(F=14.052,p<0.001)存在显著差异,在虚报率(F=0.673,p=0.57)上的对比未见显著差异。事后检验发现,三组患者在"SART"任务上的表现显著差于HC组。在反应时上,SCZ和BD患者组显著高于HC组,但MDD组的反应时表现与HC组无显著差异(p=0.385)。在效率估计值上Glucagon Receptor抑制剂,三个患者组Organic media均显著低于HC组,其中,SCZ组显著低于MDD组。三个患者组的灵敏度及反应偏差均显著差于HC组,但三组患者间的差异不显著。在漏报率上,三患者组均显著大于HC组,其中SCZ组显著大于MDD组。Pearson相关显示,三组患者在SART任务中TGF-beta/Smad抑制剂的漏报率和反应偏差与阴性症状(PANSS_N)、CSAS及CPAS呈显著正相关,灵敏度与PANSS_N、CSAS及CPAS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揭示了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双相障碍患者的持续注意能力缺损,发现患者组区分目标和非目标的能力更差,反映风格偏向谨慎,但是在反应抑制能力方面未见显著缺损,并且持续注意能力的缺损与临床症状显著相关。未来有关精神疾病患者的持续注意力的研究应该更多朝向于大样本、跨诊断的研究,从而有利于持续注意力缺损机制的阐释以及有效干预措施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