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烧伤、摩擦、划伤等都可以破坏皮肤的完整性而形成伤口,伤口一旦护理不当很容易发展为慢性伤口,严重者还会威胁生命。伤口敷料是伤口管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医用材料。目前临床常见的伤口敷料(如纱布、绷带等),属于干性敷料,使用时因伤口表面干燥而容易粘附伤口,导致更换时容易对伤口造成二次伤害,给患者带来负担。随着“湿性愈合理论”的日趋成熟,湿润型伤口敷料的研究开发迫在眉睫。海藻酸钠是一种常见的天然高分子多糖,成本低廉、安全无毒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同时,海藻酸钠优异的止血性使其在伤口愈合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此外,杜仲胶是从杜仲组织中提取而来的一种天然高分子橡胶,具有良好的成膜性;杜仲胶薄膜具有优异的柔韧性与水蒸气阻隔性能,用于伤口敷料既可以阻止伤口处水分的散失,也可以满足特殊部位(关节等)伤口的治疗需求。绿原酸是一种中药活性成分,具SGLT抑制剂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伤口敷料中添加绿原酸可以有效降低细菌等微生物对伤口的感染几率。本研究设计了药物层与基底层相结合的复合伤口敷料。首先,对海藻酸钠进行磺化改性、季铵化改性和复合绿原酸处理,将得到的凝胶溶液作为复合伤口敷料的药物层;对其形貌结构、Zeta电位、溶胀性能、流变性能以及细胞毒性进行表征与测试。其次,采用简便的溶液流延法得到均匀的杜仲胶薄膜,作为复合伤口敷料的基底层,二者通过物理结合得到抑菌型复合伤口敷料;研究了敷料的机械性能、水蒸气阻隔性能、药物释放行为与抑菌性能,通过动物试验评估了复合伤口敷料对伤口的治疗效果,并借助组织病理学与免疫组化学手段深入探讨了促愈机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化学和物理方法制备磺化海藻酸钠(SSA)、季铵化海藻酸钠(QSA)和绿原酸复合海藻酸钠(CGA-SA)。SSA与QSA中因有新基团的引入导致其表面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CGA-SA与SA的形貌较为相似,只是孔径发生了改变,从50-150μm降低到5-15μm;与SA相比,SSA、QSA与CGA-SA的Zeta电位均降低,分别为-9.4 m V、-21.8 m V和-32.2 m V。细胞毒性测试结果表明:SSA、QSA与CGA-SA均达到毒性I级标准,用作复合敷料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和可行性。2.通过药物层与基底层的结合设计SSA/EUR、QSA/EUR和CGA-SA/EUR复合伤口敷料。复合伤口敷料具有较高的拉应力Telaglenastat(10.81-12.55 MPa)、较高的杨氏模量(39.82-68.01 MPa)以及较高的断裂伸长率(253.13%-313.74%);所有复合伤口敷料的WVP值都较低,且依赖于相对湿度,在高相对湿度(RH=76%)时,CGA-SA/EUR伤口敷料的WVP值最高,仅为0.39×10~(-7)g/m/h/Pa;用著名的Korsmeyer-Peppas模型确定了伤口敷料的药物释放行为,药物累积释放量依赖于介质的p H值;SSA/EUR伤口敷料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圈直径分别为19 mm和16 mm),而QSA/EUR和CGA-SA/EUR伤口敷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相同,抑菌圈直径为15 mm,但对大肠杆菌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综合来看,复合伤口敷料具有较强的机械性能、良好的水蒸气阻隔性能、较高的药物累积释放量与一定的抗菌性能。3.利用小鼠全层皮肤伤口模型评估复合伤口敷料的应用潜力。与对照组相比,复合伤口敷料可以加快伤口的愈合。特别是,CGA-SATORCH infection/EUR复合伤口敷料的治疗效果最好,在治疗11 d后伤口愈合率可达98%,优于市售敷料。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复合伤口敷料可以通过促进肉芽组织的形成、胶原纤维的沉积和早期新血管的生成来促进伤口愈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