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环境不断变化、检测手段日新月异等多因素的影响,恶性血液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同时,化疗、放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显著延长。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时是挽救一些恶性血液病的唯一治疗方式,在一些非恶性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范可尼贫血等也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其可分为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的是同种异体干细胞,具有更高的器官免疫反应,进而造成器官损伤及功能异常,且移植前需要进行预处理,清髓方案作为传统的预处理方案目前在我国极为常用,但大剂量放化疗在清除病态细胞的同时,可对器官造成明显的毒性作用。女性卵巢对这种毒性作用极为敏感,因而卵巢功能往往会受到明显损伤。卵巢具有分泌女性激素等性激素的作用,其功能受损可导致机体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出现月经稀发甚至闭经,同时可能出现一系列绝经相关症状,包括:血管舒缩症状,如潮热、盗汗;泌尿生殖系统症状,进而影响性生活;精神心理改变,如易怒、抑郁、焦虑等。此外,由于缺乏了雌激素的保护作用,该类患者骨质流失、血脂异常等风险增加。脂质是骨骼代谢的重要原料,脂质水平过低可能引起成骨功能障碍,进而对骨密度造成影响。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在血液系统本病、大剂量放化疗、胃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因素的影响下,脂质消耗加剧、摄入减低,加之现今社会普遍存在“以瘦为美”的风气,年轻患者对脂质摄入控制更为严格,反而增加了骨密度下降的风险和长期健康管理的挑战。激素补充治疗成为该类患者建立人工月经周期、缓解绝经相关症状、促进骨密度及心血管保护的重要治疗途径之一。它通过外源性补充女性激素,模拟生理性周期变化,从而诱导子宫内膜的周期性脱落出血,形成月经复潮,并在补充雌激素后有效缓解了血管舒缩症状,改善心理、睡眠、性生活等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在改善骨密度、血脂等方面亦有一定作用更多。但考虑外源性女性激素补充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可能与子宫内膜PS-341体内癌、乳腺癌存在一定相关性,故而临床使用女性激素药物时往往会谨慎考虑剂量,避免过量。此外,患者对女性激素可能存在一定理解误区,在担忧激素副作用的同时也希望减小激素剂量。因此,临床在首疗程激素补充治疗时多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经验性选择雌激素剂量,而后再根据患者的月经情况进行调整。但部分患者经首疗程激素补充治疗后由于未得到理想的月经来潮出现心理负担增加,甚至对激素补充治疗依从性下降,增加了失访率。本研究探讨了该类患者绝经相关症状的年龄分布特点,以及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骨密度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为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理论依据。而后对我院近十年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的失访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经首疗程激素补充治疗后未有月经来潮是造成失访的主要原因之一,于是建立了首疗程激素补充治疗的月经预测模型,为制定首疗程激素补充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提高患者对女性激素补充治疗的依从性。第一部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女性绝经相关症状的年龄分布分析目的:探究不同年龄阶段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女性幸存者的绝经相关症状的发病情况,为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治疗方案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随访2012年-2015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且移植和随访处于育龄期的女性幸存者,并根据年龄分为≤20岁组、21-30岁组、31-40岁组和>40岁组,利用围绝经期评定量表评估各年龄阶段的绝经相关症状差异。结果:除性生活问题(P=0.409)外,围绝经期评定量表中包含的所有绝经相关症状在根据年龄分组后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21-30岁组潮热盗汗、心脏不适、睡眠问题、泌尿系统症状评分高于≤20岁组和>40岁组,抑郁情绪、焦虑状态、躯体心理症状评分高于>40岁组,易激惹、肌肉关节不适评分高于其他各组,而≤20岁组在阴道干涩方面评分低于其他各组。整体来看,躯体症状、心理症状、泌尿生殖系统症状评分和MRS总分在根据年龄分组后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P<0.05)。21-30岁组在躯体症状、心理症状评分及总分高于其他各组,>40岁组在心理症状评分低于其他各组,≤20岁组在泌尿生殖系统症状评分低于其他各组。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绝经相关症状在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特征。21-30岁人群相较于其他年龄阶段绝经相关症状可能更为明显,特别是躯体症状和心理症状,>40岁人群心理症状相对较轻,≤20岁人群泌尿生殖系统症状相对较轻,这可能与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基础、生活压力、生存环境等的差异有关。第二部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骨密度与血脂的相关性分析目的:探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骨密度与血脂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该类患者改善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提供一定思路。方法:测定2017年1月至2022年10月至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诊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20-35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骨密度、血脂、性激素等水平,并收集其一般资料、血液病、移植等相关信息,分为骨密度正常组和骨密度下降组后,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骨密度分组与血脂水平的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骨密度与血脂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本研究人群的检测指标中,总胆固醇的检测结果在1.68-6.80 mmol/L之间,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结果在1.08-5.34mmol/L之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检测结果在0.80-2.30 mmol/L之间,甘油三酯的检测结果在0.31Fetal & Placental Pathology-5.89mmol/L之间,就诊体重指数在14.13-26.89 kg/m2之间。单因素分析中,除腰椎骨密度、股骨骨密度的差异外,就诊体重、就诊体重指数、白消安累积量、移植年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校正就诊BMI(OR=0.823,95%CI 0.689-0.984)、移植年龄(OR=0.918,95%CI 0.849-0.992)后,总胆固醇(OR=0.577,95%CI 0.351-0.949)是骨密度的保护因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15.229,95%CI 3.517-65.952)是骨密度的危险因素。结论:在20-35岁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中,骨密度与血脂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关性。本研究检测范围内,较低的总胆固醇水平和较高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骨密度下降风险升高有关。其他非血脂因素中,就诊体重指数越低、移植年龄越小,骨密度下降风险越高。因此,指导该类患者注意调整血脂水平、合理增重对改善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风险具有积极意义。第三部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首疗程激素补充治疗月经预测模型的建立目的:激素补充治疗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建立人工周期、缓解低雌相关症状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远期利于改善血脂、骨密度等,但建议长期治疗的同时,失访问题难以解决。通过建立首疗程激素补充治疗的月经预测模型,为制定激素补充治疗方案提供一定参考价值,促进早期月经来潮,达成患者心理预期,从而增加患者的依从性,降低失访率。方法:通过对2013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经首疗程激素补充治疗的随访,分析造成失访的原因。而后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0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经首疗程激素补充治疗后的月经来潮情况,及其就诊资料、血液病、移植等相关信息。分为理想月经组和非理想月经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选择纳入的预测因子。将纳入人群随机拆分为训练集和试验集后,利用随机森林算法构建训练集的月经预测模型,并通过试验集验证模型的预测效率。最后将模型制作成用户交互界面并部署至服务器共享。结果:在接受首疗程激素补充治疗的249名患者中,76人失访,未有理想月经来潮占失访原因的44.74%,显著高于其他原因。对纳入建模部分的154名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纳入模型的预测因子包括就诊年龄、移植年龄、就诊体重指数、促卵泡生成激素、激素补充治疗方案、产次、孕次。初步构建随机森林模型后,优化模型参数,ntree=500,mtry=6,以80%/20%划分训练集/试验集,使模型拟合度高的同时模型误差率稳定,采用十倍交叉验证降低过度拟合。最终构建的月经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768,灵敏度为0.695,特异度为0.735,cutoff值为0.763,通过试验集验证模型预测准确率为0.742,并制作用户交互界面,部署至服务器共享(https://szdxzn.shinyapps.io/mense)。结论:首疗程后未有理想月经来潮是造成失访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首疗程激素补充治疗的月经预测模型,该模型假阳性率较低,提示当模型预测结果为非理想月经时,可考虑调整拟定的激素补充治疗方案,增加心理疏导,并指导患者调整体重,以促进早期月经来潮,达成患者心理预期,改善治疗依从性并降低失访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