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研究目的:高校教师是教育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他们承担着学生教育和培养的责任,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其工作效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高校教师所处的工作环境与其他职业相比具有特殊性,教师通常需要在压力较大的环境下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多项工作,同时还需要处理与学生、同事、上级等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这对其心理健康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但由于高校教师代表着知识与智慧,因此外界往往认为他们应该能够掌握自我管理能力,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和焦虑情绪,但是目前,本研究对北京市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产生原因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深入研究Bioluminescence control,结合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需求以及当前社会支持现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设意见,有助于了解他们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而采取措施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帮助,从而促进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学生教育质量,为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对策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地区26所211高校的教师为重点调查对象,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问卷调查按高校性质及其类别进行随机抽样,问卷内容采用自制量表和Symptom Self-Assessment Scale(SCL-90)量表相结合,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99份,收回99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为98%。问卷调查所获得的资料主要通过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表,用SPS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的统计分析。计算SCL-90总分、总均分、各因子均分以及各因子的阳性率,以因子分≥2判定因子为阳性的标准,计算教师中不同人群的各因子的阳性率,以总均分≥3做为判定存在心理问题的标准,计算教师中不同人群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定量数据用X、S表示,定性指标采用率表达;调查获得的SCL-90的总均分、各因子均分与国内常模selleck抑制剂的比较采用t检验,不同性别教师心理问题采用卡方检验,通过对自制量表进行赋值的方式进行数据量化,以调查获得的SCL-90的总均分为因变量,以自制调查表中的项目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研究结果由描述性分析和差异性分析了解高校教师心理压力水平、压力来源探究目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和问题。研究结果:在本次调查的97名教师中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5.15%,各因子阳性发生率前六的依次为强迫症状(34.02%)、躯体化(21.65%)、人际关系敏感(20.62%)、偏执(17.53%)、抑郁(16.49%)和焦虑(16.49%)。与国内常模比较,躯体化得分非常显著高于常模的均值(P<0.01),总均分、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的得分显著性高于常模(P<0.05),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和偏执的因子得分与常模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男性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的心KD025体内理问题发生率。通过对教师中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与领导相处情况和疫情的发生对高校教师心理健康与SCL-90量表的总均分有显著差异。研究结论:问卷分析各因子的得分均值都高于国内常模的均值,说明北京市高校教师的各项因子症状表现有升高的趋势,目前,北京高校教师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强迫症状、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偏执、抑郁和焦虑。高校教师在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水平,其中躯体化、强迫症状、焦虑、恐怖和精神病性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其中,男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高于女性教师。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中,与单位领导相处情况和新冠肺炎疫情因素是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建议:(1)学校应建立良好的领导机制,加强高校教师与领导沟通途径,从而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鼓励高校领导定期征求教师对工作的反馈和建议,并认真考虑和回应这些意见。不仅如此,领导可以向教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以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领导应该充分肯定教师的工作成果,鼓励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更优异的表现;学校应该建立公正的评价体系,确保评价的公正和客观性。(2)高校应开展关于心理咨询的疫情防控等重大公共卫生安全的督导,减少高校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开展心理疏导、增强信息透明度、组织线上培训、加强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3)高校教师群体是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工作质量和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国家的未来。呼吁全社会关注高校教师群体,提高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