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酮ⅡA对AOM/DSS诱导的小鼠炎症相关性肠癌模型的阻延效应及机制研究

目的:本研究以偶氮甲烷(Azoxymethane,AOM)联合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癌转化模型为研究对象,在明确丹参酮ⅡA阻延小鼠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基础上,观察其对小鼠结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血管生成素-4(Angiogenin-4,Ang-4)的表达情况,探讨丹参酮ⅡA防治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作用机制。方法:1.AOM/DSS诱导小鼠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模型的建立:本实验分模型组和空白组,其中模型组按照AOM浓度分为10mg/Kg组、12.5mg/Kg组、15mg/Kg组。以腹腔注射AOM为第0天,7control of immune functions天后予以2.5%DSS溶液连续饮用7天,然后改为普通饮水14天,每21天1个循环,分别循环3周期。实验中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饮食、体重变化等,分别于实验第6、9、14、18周结束时取下整段结直肠,取材后观察结直肠组织大体形态,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情况,确定AOM浓度。2.丹参酮ⅡA对AOM/DSS诱导的小鼠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模型的阻延效应及机制研究: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丹参酮ⅡA低剂量组、丹参酮ⅡA中剂量组、丹参酮ⅡA高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以AOM/DSS诱导造模,实验第3周开始给予相应药物干预,连续给药直至实验结束。实验中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饮食、体重变化等,分别于实验第6、9、14、18周结束时取下整段结直肠,取材后观察结直肠组织大体形态,通过HE染色观察结直肠组织病理情况,筛选出干预效果最高的丹参酮ⅡA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检测结直肠组织中TNF、Ang-4的表达情况。结果:1.AOM联合DSS诱导小鼠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模型的建立:AOM腹腔注射以后,小鼠一般IACS-010759配制情况未发生变化。DSS给药后,各模型组小鼠逐渐活动减弱,摄食减少,体重减轻,出现腹泻、血便,甚至弓背等。HE染色表明第6周结束时大部分组织结肠单层柱状上皮和固有基层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隐窝结构紊乱(轻微),提示炎症形成,有少部分结肠隐窝结构混乱,间质炎性细胞明显增多并见隐窝脓肿,腺体增生,可见多灶畸变隐窝灶,呈不典型性增生,核分裂可见,灶性腺上皮MAPK抑制剂细胞层次增多,核稍大深染,部分出现不典型性增生。第9周结束时,结肠粘膜重度不典型增生,大部分结肠腺体结构扭曲变形,灶性不典型的腺体浸润至粘膜肌层,结肠肿瘤形成,区域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并癌变。第14及第18周结束时结肠肿瘤发生情况较前明显增多。2.丹参酮ⅡA可以减少AOM/DSS诱导的小鼠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的成癌率,并改善小鼠的生命状态。HE染色表示丹参酮ⅡA中剂量组延缓结直肠癌形成的时间,减轻肿瘤的浸润程度。QPCR表明丹参酮ⅡA组相较于模型组,可以降低结直肠组织中TNF、Ang-4的表达情况(p<0.05)。结论:在AOM联合DSS诱导的炎症相关性肠癌模型过程中,丹参酮ⅡA中剂量组具有抑制小鼠肠道肿瘤发生的作用,同时可改善模型小鼠的一般情况,其延缓炎症相关性肠癌的机制可能与降低肠道组织中TNF和Ang-4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