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螽科是直翅目一个独特的类群,无翅、不具发声器、前足胫节缺听器。到目前为止,世界已知驼螽科10亚科90属880种,中国记录2亚科19属197种,其中近3/4的种类是近20年发现的。中国驼螽科分类研究得到迅猛发展,但存在问题也比较突出:新种描述不规范,线条图误差大,新属属征概括不准确,依据单头标本命名的新种较多,无法判断种内变异。此外,分子系统学研究较少,分子数据极度缺乏,取样不系统Enasidenib作用,属的单系性Forensic Toxicology没有得到验证。本研究应用进化分类学的方法,在系统资源调查和核对模式标本的基础上,依据外部形态和雄性外生殖器结构,对中国驼螽科进行分类研究。选取3个线粒体基因(COI、12S r RNA和16S r RNA)和2个核基因(18S r RNA和28S r RNA)片段,重建部分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对存在问题的类群进行分类修订。利用分歧时间估算和祖先分布区重构,探讨了突灶螽属在中国的起源、分化和现有分布格局的成因。主要结果如下:1.分类修订:记录中国驼螽科2亚科19属197种,其中包括:建立4新属、描述45新种、发现3中国新记录属和5中国新记录种、提出17新组合和3新异名。修订了各属的属征,编制了分亚科、分属和分种检索表。对物种的主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拍摄高清形态特征图151张。2.系统发育研究:对突灶螽族的小突灶螽属、越突灶螽属、突灶螽属和灶螽族的裸灶螽属、同疾灶螽属、新疾灶螽属进行了分类修订,构建了基于单系群的分类体系,明确了分属和分种的主要鉴别特征。厘清了突灶螽族各属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树突灶螽属和巨突灶螽属互为姐妹群,突灶螽属和越突灶螽属互为姐妹群,而双突灶螽属与此4属互为姐妹群。基于形态特征,利用4种方法(ABGD,j MOTU,GMYC和b PTP)对突灶螽属、裸灶螽属、同疾灶螽属Galunisertib生产商和新疾灶螽属物种进行分子界定,结果表明分子物种界定可以有效鉴定大部分物种,且有助于物种的雌雄配对。3.历史生物地理学:突灶螽属在中国可能起源于中新世时期的滇南。突灶螽属物种形成受多次扩散和隔离事件的驱动,与青藏高原的隆起、季风形成和气候波动有关。华中和粤桂地区可能是突灶螽属物种分化和分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