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频次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对眼表损伤的研究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频率的聚维酮碘冲洗结膜囊对眼表损伤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减少聚维酮碘重复应用所带来的眼表损伤。方法:将十二只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A组)接受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实验组分为三组,以左眼为实验眼,分别接受0.5%PVI(康威达,杭州西子)冲洗结膜囊一次(B组)、两次(C组)、三次(D组),每次PVI冲洗后90s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将结膜囊内残存的PVI冲洗干净。C组与D组的两次PVI冲洗之间间隔28天。在A组生理盐水与B组PVI冲洗结膜囊前和C组、D组最后一次PVI冲洗结膜囊前(D0)、结膜囊冲洗后第一天(D1)、结膜囊冲洗后第七天(D7)、结膜囊冲洗后第十四天(D14)、结膜囊冲洗后第二十八天(D28)五个时间点,观测四组大鼠左眼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量、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以及眼表的炎症指标评分,以评估其对眼表的影响,并观察眼表在损伤后的恢复时间。最终,在腹腔注射大量的水合selleck氯醛,处死大鼠。结果:1.A组中的平均泪液分泌量D1与D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0.05),D7、D14、D28与D0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泪膜破裂时间D1、D7、D14与D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28与D0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42>0.05),而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及炎症指数评分两项指标得分均为0,故其数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B组中的平均泪液分泌量D1与D0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05),D7、D14、D28与D0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泪膜破裂时间D1、D7、D14与D0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28与D0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Lorlatinib化学结构=0.23>0.05);平均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D1、D7、D14、D28与D0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炎症指数评分D1、D7、D14、D28与D0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C组的平均泪液分泌量D1、D7、D14、D28与D0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泪膜破裂时间D1、D7、D14、D28与D0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D1、D7、D14与D0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D28与D0相比,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8>0.05);平均炎症指数评分D1、D7、D14、D28与D0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D组中的平均泪液分泌量D1、D7、D14、D28与D0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泪膜破裂时间D1、D7、D14、D28与D0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D1、D7、D14、D28与D0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平均炎症指数评分D1、D7、D14、D28与D0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5.在D1时间段,在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三项指标中,任意组别之间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角膜炎症指数指标评分中,A组与B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4>0.05),其他组别的两两比较中,差异bioconjugate vaccine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在D28时间段,A组与B组的四项指标相比中,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在其余任意两组组别比较中,四项指标中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从本研究中可知,生理盐水与PVI冲洗结膜囊均会对眼表造成一定的损伤。在冲洗后第一天均会对眼表造成较严重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眼表情况逐渐恢复,且在PVI一次冲洗后及生理盐水冲洗后28天均可以恢复到正常眼表水平;2.随着PVI冲洗频次的不断增加,对眼表的损伤情况也逐渐加重,C组较B组眼表损伤情况更严重,D组较C组眼表损伤情况又更为严重;3.随着PVI冲洗频次的不断增加,眼表的恢复时间也越来越长,C组较B组的眼表恢复时间明显延长,D组较C组的眼表恢复时间又明显延长。4.试验证明多频次的PVI冲洗结膜囊对眼表损伤及眼表恢复时间具有叠加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