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进化类型大豆种子活力及萌发生理特性的研究

栽培大豆是在自然环境和栽培条件下经人工定向选择从野生大豆中分离出来的,在演化过程中,大豆种子活力及种子萌发的生理特性发生变化,野生大豆由于丰富的遗传背景在大豆育种中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本研究以3种类型大豆种子(野生、半野生和栽培)为试验材料,对种子活力及萌发过程生理指标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不同进化类型大豆selleck化学品种种子萌发的变化规律及差异,以期为大豆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依据。试验结果如下:1.不同进化类型中,栽培型大豆百粒重最高,野生大豆最确认细节低。随着萌发时间的延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都为栽培型大豆最高,说明萌发过程中,栽培型种子发芽能力优于野生、半野生;栽培型去子叶干重值最高;野生型大豆下胚轴比半野生、栽培长,能更有利于大豆子叶萌发出土。2.在大豆种子吸水和萌发期间,对相关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在萌发阶段,可溶性糖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表明在萌发阶段,可溶性糖的消耗较多。子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栽培型大于半野生型,野生型最低,说明栽培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能够很好的为其提供能量和代谢中间产物。子叶中全氮含量表现下降趋势,萌发第7 d全氮含量最低,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3 d氨基酸含量最高。在不同进化类型中全氮、游离氨基酸含量栽培大豆最高,其次半野生,野生最低。3.随着大豆种子萌发,子叶中硝态氮含量呈下降趋势,硝态氮含量在不同进化类型中差异不大;铵态氮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第5 d铵态氮含量最低,铵态氮含量为栽培>半野生>野生。4.随着种子萌发,绝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提高,野生>半野生>栽培。表明随着萌发时间的延长大豆子叶逐渐衰老。野生、半野生和栽培大豆子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随着萌发的进程呈升高趋势。大豆子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为栽培>半野生>野生。5.大豆种子萌发时期子叶中氮代谢关键酶: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表现为下降趋势,第1 d活性最高;硝酸还原酶(NR)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趋势,第5 d活性最高;子叶中谷氨酰immediate memory胺合成酶、谷氨酸合成酶、谷氨酸脱氢酶、硝酸还原酶活性栽培大豆最高,其次是半野生大豆,野生大豆最低。大豆演化过程中栽培大豆子叶氮代谢酶活性水平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