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桂散脐部给药穴区局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目的 采用微透析技术,比较丁桂散经脐部、脐部旁开与口服给药后,活性成分在皮肤组织中的局部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行为。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分为4组,即正常大鼠脐部给药组(N-CV8)、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大鼠脐部给药组(UC-CV8)、UC模型大鼠神阙穴旁开给药组(UC-PA)、UC模型大鼠口服给药组(UC-oral),每组4只。造模后第4天,分别在正常大鼠及模型大鼠的神阙与神阙旁开2 mm部位外敷(0.1 g/只)及灌胃丁桂散(0.1 g/只)。将微透析探针埋入各外敷组给药部位皮下组织、口服组神阙穴皮下组织。以20%乙醇生理盐水溶液作为灌流液,流速为0.2 mL/h进行灌流。给药15 min后,开始收集透析液,每30 min收集1次,共收集20次,持续600 min。透析液直接进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其中主要有效成分丁香酚与桂皮醛的代谢物肉桂酸的含量。所得数据以DAS 2.1药动学分析软件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分析比较各组药动学参数。结果 丁香酚与肉桂酸的微透析体外正向回收率分别为41.4%±2.6%和51.6%±2.1%,反向回收率分别为45.9%±1.5%和50.6%±0.6%;丁香酚与肉PCI-32765配制桂酸的体内平均回收率分别为40.4%和42.8%。各时间点下,各经皮给药组大鼠皮下组织中的丁香酚质量浓度均高于UC-获悉更多oral(小于0.15 mg/L),且UC-CV8最高。UC-CV8丁香酚局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t))与峰浓度(C_(max))均较N-CV8、UC-PA及UC-oral增加(P<0.05)。大多数时间点下,UC-oral大鼠皮肤组织中肉桂酸质量浓度较低(小于0.15 mg/L)。在4个组中,UC-oral大鼠皮肤组织中肉桂酸C_(max)及AUC_(0-t)最低,UC-CV8最高,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脐部给药提高了药物在局部皮肤组织中的吸收分布。皮肤微透析技术适genetic obesity合中药复方经皮给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