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脂肪酸与抑郁障碍因果关系的孟德尔随机化研究

目的:既往研究发现血浆脂肪酸水平与抑郁障碍的患病风险密切相关,但由于观察性研究的混杂因素与反向因果关系的局限性,两者之间的因果关联尚不明确。本研究基于两样本孟德尔随机化(Two-sample Mendelian randomization,TSMR)分析方法,探讨血浆脂肪酸水平与抑郁障碍患病风险之间潜在的因果关联。方法:本研究从目前公开已发表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 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中获取血浆脂肪酸和抑郁障碍的汇总GWAS数据。根据严格的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16种血浆脂肪酸(Fatty acids,FA)作为暴露因素,其中3种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SFA):棕榈酸(Palmitic acid,PA)、花生酸(Arachidic acid)和硬脂酸(Stearic acid,SA);2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MUFA):油酸(Oleic acid,OA)和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POA);11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总n-3多不饱和脂肪酸(Total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totalLXH254 n-3 PUFAs)、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二十二碳五烯酸(Docosapentaenoic acid,DP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 acid,DHA)、总n-6不饱和脂肪酸(Total n-6polyunsaturated fattyselleckchem FG-4592 acids,total n-6 PUFA)、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肾上腺酸(Adrenic acid,Ad A)、γ-亚麻酸(γ-linolenic acid,GLA)、双高-γ-亚麻酸(Dihomo-γ-linolenicancer biologyc acid,DGLA)、和亚油酸(Linoleic acid,LA)。以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作为暴露因素的工具变量。以抑郁障碍作为结局指标,为避免样本重叠,分别选取两个不同的数据集作为抑郁障碍汇总数据。使用TSMR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选取Wald ratio和逆方差加权法(Inverse variance weighted,IVW)作为主要分析方法,使用MR-Egger进行多效性检验,Q检验进行异质性检验,留一法(Leave-one-out analysis)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1.根据工具变量的严格筛选标准,共纳入175个SNP位点作为16种血浆脂肪酸的工具变量。血浆脂肪酸工具变量的SNP位点分别如下:SA(n=2)、花生酸(n=1)、PA(n=1)、OA(n=1)、POA(n=4)、total n-3PUFAs(n=37)、ALA(n=1)、EPA(n=1)、DPA(n=3)、DHA(n=30)、total n-6PUFAs(n=47)、AA(n=2)、Ad A(n=1)、GLA(n=2)、DGLA(n=2)、LA(n=40)。2.TSMR分析结果显示OA(OR=1.07,p=5.72×10~(-4)),Ad A(OR=0.74,p=1.01×10~(-3)),ALA(OR=2.52,p=1.01×10~(-3))和EPA(OR=0.84,p=3.11×10~(-3))与抑郁障碍的发病风险存在潜在的因果关联。结论:本研究通过TSMR分析,对16种FAs与抑郁障碍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估,发现ALA和OA可能是抑郁障碍患病风险的危险性因素,而EPA和Ad A可能是抑郁障碍患病风险的保护性因素。该研究从遗传学角度提供不同类型脂肪酸对抑郁障碍的影响,为流行病学研究和基础性研究探索脂肪酸与抑郁障碍患病风险间因果关联提供依据。

羊尿施入对苜蓿-无芒雀麦混播草地氮转化和吸收的影响

为探究苜蓿(Medicago sativa L.)混播草地施用羊尿后土壤氮素转化和吸收规律。本实验通过温室控制,研究了4个羊尿施用梯度下(0,8.64,25.92,43.20 kg·hm~selleck(-2),分别记为N1,N2,N3,N4),苜蓿+无芒雀麦(Bromus inerHBeAg-negative chronic infectionmis Leyss.)混播草地和裸地的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土壤酶活性、地上地下生物量等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所有施用羊尿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在第1天达到峰值selleckchem E-616452;硝态氮含量在第9天到达峰值;N1和N2处理下,土壤脲酶活力显著增加,N3处理下脲酶活性降低;羊尿施入提高了亚硝酸还原酶的活性;羊尿施入显著提高了混播草地中无芒雀麦的株高、叶绿素含量、地上生物量、粗蛋白含量,添加羊尿增加无芒雀麦在混播草地中的生物量和竞争力。苜蓿混播可以调控羊尿中氮素转化吸收效率,减少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尿液中氮的环境释放风险,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价值。

个性化心理护理在抑郁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目的 探讨个性化心理护理对抑郁障碍患者的应LGX818说明书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本院收治的抑郁障碍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AY-22989试剂,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采用个性化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自杀态度问卷(QSA)、自我接纳程度及护理满意度。正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QSA中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安乐死的态度、对自杀家属的态度评分,以及自我接纳问卷中自我接纳、自我评价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2.6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1%(P<0.05)。结论 抑郁障碍患者采用个性化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患adoptive immunotherapy者情绪状态,提高自我接纳程度,且护理满意度更高。

烟酰胺对泌乳奶牛血液指标、抗氧化及抗炎能力的影响

试验旨在研究烟酰胺(nicotinamide,NAM)对泌乳奶牛血液指标、抗氧化及抗炎能力的影响,为NAM在反刍动物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选择泌乳天数[(170±50) d]、胎次[(2.23±0.62)胎]、产奶量[(36.17±7.40) kg/d]相近,且健康的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Holstein cows)40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头,分别为对照组(CK组)和试验组(NAM7、NAM11、NAM15组),CK组饲喂基础饲粮,NAM7、NAM11、NAM15组分别在CK组的基础上灌服7、11、15 g/d NAM。试验期共75 d,其中预试期15 d,正试期60 d。于试验最后一天晨饲前在牛尾根处采集静脉血20 mL,分别制备血清和血浆,用于血液生化指标、血清抗氧化及炎症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灌服不同水平NAM对泌乳奶牛血浆中谷草转氨酶活性、谷丙转氨酶活性以及碱性磷酸酶活性影响不显著(P>0.05);各试SB203580浓度验组血浆中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且NAM7组血浆中尿素氮含量低于NAM11组和NAM15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NAM7、NAM11、NMLN4924细胞培养AM15组总蛋白、球蛋白含量均高于CK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血浆中葡萄糖含量均显著高于CK组(P<0.05);各试验组血浆中三酰甘油含量显著低于CK组(P<0.05),各试验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2)各试验组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phosphatidic acid biosynthesis物、过氧化氢酶含量均高于CK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血清中丙二醛水平均低于CK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3)灌服不同水平NAM降低了泌乳奶牛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含量,同时有升高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0含量的效果,但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NAM可以降低血浆中尿素氮含量,提高机体对氮的利用率,且NAM7组效果更佳;因此生产中NAM的适宜推荐量为7 g/d。

半乳糖凝集素-1在二甲双胍抑制胆管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和机制

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Gal-1)在二甲双胍抑制胆管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 :以HuCCT1细胞为研究对象,给予不同剂量二甲双胍处理24、48、72 h,采用CCK8检测二甲双胍对细胞生存率的影响,以0、20 mmol/L的二甲双胍处理细胞24 h,利用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仪、DAPI染色等分析二甲双胍对细胞克隆形成、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小体的影响;利用TCGA、GEPIA、UALCAN、HPA等数据库分析Gal-1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对胆管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免疫组化检测肝内胆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Gal-1的表达改变;以0、20 mmol/L的二甲双胍处理细胞24 h,利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Gal-1及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的蛋白PI3K、Repeat fine-needle aspiration biopsyAKT、mTOR等的蛋白表达;进一步利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Gal-1稳定沉默表达的HUCCT8细胞株,Western Blot分析Gal-1、PI3K、AKT、mTOR等的蛋白水平。结果 :随二甲双胍处理浓度的增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和20 mmol/L二甲双胍处理组的克隆形成率分别为18.17%和1.98%,二甲双胍处理组表现为显著的G2期细胞阻滞,且伴随细胞凋亡小体的大量形成。生信分析结果显示Gal-1在胆管癌细胞中表达显著增高,利用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免疫组化的结果与生信分析结果一致,且Gal-1的高表达与胆管癌患者的OS密切相关;二甲双胍处理的HuCCT1细胞中Gal-1的Pexidartinib生产商表达显著降低,并伴随PI3K/AKT信号通路的抑制;此外,抑制Gal-1的表达不仅可降低细胞的增殖能力还限制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结论 :二甲双胍可通过抑制肝内胆管癌中Gal-1的表达,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的活化,进而selleck导致细胞增殖抑制。

基于“肺主皮毛”理论在历代古方中挖掘最具美白祛斑潜力中药“二白一辛”

目的 基于《黄帝内经》“肺主皮毛”理论,分析美白祛斑用药规律,为中医理论临床实践和中医医美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华医典》收录的美白祛斑相关用药,对中医药美白祛斑用药的频数、性味归经、组方配伍进行统计及关selleck Alisertib联规则分析selleckchem GDC-0973;采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对高频药物的美白祛斑作用和机制进行剖析,分析潜在有效成分,通过细胞毒性实验和黑色素含量检测验证美白祛斑功效。结果 共筛选出171篇外用方文献,包含261味中药,归肺经、辛味的药物占比最多,使用频数最高的中药是“二白一辛”(白芷、白附子、细辛);网络药理学分析得到“二白一辛”美白祛斑核心靶点为TP53、EGFR、ALB等,主要参与氧气的感知和反应,皮肤免疫调节,皮肤细胞的生长、分化、应激、炎症反应等生物过程。基于分子对接结果,通过生物学分析证明“二白一辛”有效成分大黄酚、没食子酸和咖啡酸对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和黑色素产生具有抑制作用。结论 古方美白祛斑用药多为辛味、归肺经,体现了“肺主皮毛”理论;高频药物“二白一辛”可能是通过调控皮肤氧化还原、免疫和炎症等发挥作用,其有效成分对黑色素hepatic tumor形成有抑制效果。该研究丰富了基于“肺主皮毛”理论的中医美白祛斑方的科学内涵,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支持。

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兰州市西固区体检人群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分布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为预防HAdavosertib配制p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对象为2019年1月—12月兰州市某医院的8 118例体检人员,Hp感染检测用~(14)C尿素呼气试验,通过自制问卷收集体检Clinically amenable bioink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职业类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饮食偏好、饮食口味、血脂等资料,分析这些因素与Hp感染的关系。结果 8 118例研究对象,Hp阳性4 244例,检出率52.28%。男性Hp检出率53.16%,女性Hp检出率50.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吸烟、饮酒、长期服药、饮食口味(辛辣刺激、高盐高脂)和饮食偏好对Hp感染率显著影响(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龄、吸烟、高盐高脂、辛辣刺激饮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DS-3201作用terol, 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Hcy、GLU异常,为影响H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兰州市西固区体检人群Hp感染率较高,其影响因素多方面,随年龄增加呈升高趋势,吸烟、高血糖、饮食口味与Hp感染显著相关,应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对体检人群进行针对性管理。

Plectin通过诱导F-actin聚合增强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目的 研究Plectin的表达与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关系,揭示Plectin表达影响肝癌细胞迁移行为的分子机理。方法 首先,Western blot检测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中Plectin的表达。其次,构建Plectin下调的肝癌细胞株,设立对照组(shNC组selleck GSK1349572)和sh PLEC组,各组分别设溶剂对照组(shNC+DMSO组或sh PLEC+DMSO组)和F-actin骨架聚合诱导剂Jasplakinolide组(shNC+Jasp组或sh PLEC+Jasp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肝癌细胞中Plectin的表达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相关分子(N-cadherin、vimentin和E-cadherin)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小室法分析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采biomechanical analysis用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selleck Nirmatrelvir)分析与Plectin基因有关的信号通路;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lectin表达变化对细胞骨架F-actin聚合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肝细胞相比,Plectin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与shNC组相比,sh PLEC组Plectin的表达降低(P<0.05),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减弱(P<0.05),EMT进程被抑制(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降低,E-cadherin表达升高)(P<0.05);KEGG分析发现细胞骨架F-actin调控与Plectin的联系最为密切,sh PLEC组肝癌细胞骨架F-actin发生解聚。采用F-actin骨架聚合诱导剂Jasplakinolide处理后,与sh PLEC+DMSO组相比,sh PLEC+Jasp组肝癌细胞迁移能力增强(P<0.05),EMT进程有所恢复(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升高,E-cadherin表达降低)(P<0.05),同时肝癌细胞骨架F-actin聚合亦有所恢复。结论 Plectin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肝癌细胞中Plectin通过诱导F-actin聚合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和EMT。

Plectin通过诱导F-actin聚合增强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目的 研究Plectin的表达与肝癌细胞迁移能力的关系,揭示Plectin表达影响肝癌细胞迁移行为的分子机理。方法 首先,Western blot检测正常肝细胞和肝癌细胞中Plectin的表达。其次,构建Plectin下调的肝癌细胞株,设立对照组(shNC组selleck GSK1349572)和sh PLEC组,各组分别设溶剂对照组(shNC+DMSO组或sh PLEC+DMSO组)和F-actin骨架聚合诱导剂Jasplakinolide组(shNC+Jasp组或sh PLEC+Jasp组)。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肝癌细胞中Plectin的表达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相关分子(N-cadherin、vimentin和E-cadherin)的表达;采用Transwell小室法分析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采biomechanical analysis用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selleck Nirmatrelvir)分析与Plectin基因有关的信号通路;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Plectin表达变化对细胞骨架F-actin聚合的影响。结果 与正常肝细胞相比,Plectin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与shNC组相比,sh PLEC组Plectin的表达降低(P<0.05),肝癌细胞的迁移能力减弱(P<0.05),EMT进程被抑制(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降低,E-cadherin表达升高)(P<0.05);KEGG分析发现细胞骨架F-actin调控与Plectin的联系最为密切,sh PLEC组肝癌细胞骨架F-actin发生解聚。采用F-actin骨架聚合诱导剂Jasplakinolide处理后,与sh PLEC+DMSO组相比,sh PLEC+Jasp组肝癌细胞迁移能力增强(P<0.05),EMT进程有所恢复(N-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升高,E-cadherin表达降低)(P<0.05),同时肝癌细胞骨架F-actin聚合亦有所恢复。结论 Plectin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肝癌细胞中Plectin通过诱导F-actin聚合促进肝癌细胞的迁移和EMT。

元认知、情绪智力和反刍思维对抑郁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影响

目的:非自杀性自伤(NSSI)行为已成为备受全球关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在抑郁障碍青少年中发生率高selleck产品。本研究旨在通过现况调查,了解诊断为抑郁障碍青少年NSSI行为的情况,探索元认知、情绪智力和反刍思维对抑郁青少年NSSI行为的影响路径及程度。研究方法:根据DSM-5对于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纳入120名抑郁障碍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根据DSM-5对NSSI行为的建议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伴NSSI组65名,不伴NSSI组55名。使用自制的LY2157299供应商一般情况调查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青少年自我伤害行为量表(ASHS)、情绪智力量表(EIS)、反刍思维量表(RRS)对各组进行施测。元认知的评估需对研究对象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Nvivo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与编码,根据元认知评估量表(MAS-R2009)进行评分,得到访谈逐字稿120份,共计约60万字。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伴NSSI行为组与不伴NSSI行为组的抑郁障碍青少年在性别(χ~2=4.82,p<0.05)、父母婚姻情况(χ~2=11.15,p<0.05)、网络依赖情况(χ~2=7.35,p<0.05)、遭受校园暴力情况(χ~2=9.49,p<0.01)上差异显著。2.伴NSSI行为组的HAMD得总高于不伴NSSI组,差异达到边缘显著(p=0.06)。以HAMD总分为协变量进行总分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在消除协变量HAMD总分的影响后,伴NSSI组MAS总分显著低于不伴NSSI组(F_((1,117))=83.11,p<0.001);伴NSSI组RRS总分显著高于不伴NSSI组(F_((1,117))=13.74,p<0.001);伴NSSI组和不伴NSSI组EIS总分无显著差异(F_((1,117))=2.54,p=0.11>0.05)。3.在伴NSSI行为组中,NSSI与MAS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61,p<0.01),与RRS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p<0.01),与HAMD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62,p<0.01),与EIS总分无关(p>0.05),与EIS分维度情绪调控呈显著负相关(r=-0.44,p<0.01)。4.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抑郁、元认知、反刍思维对NSSI均有直接影响,标准路径系数分别为0.273、-0.277、0.336。抑郁也可以分别通过影响元认知(β=-0.588,p<0.001)和反刍思维(β=0.368,p<0.01),进而影响NSSI。结论:1.相比于无NSSI行为的抑郁障碍青少年,有NSSI行为的青少年元认知能力更低,情绪感知和情绪调控能力更低,反刍思维程度更高。2.在具有NSSI行为的青少年中,NSSI与抑郁程度呈正相关,与元认知水平呈负相关,与反刍思维水平呈正相关Oral medicine。具体表现为,元认知能力越低,抑郁程度和反刍思维程度越高的青少年,NSSI行为可能越严重。3.元认知、反刍思维和抑郁程度均能直接影响抑郁青少年NSSI行为。在抑郁与NSSI行为的关系中,元认知和反刍思维可能起中介作用。不良元认知促进反刍思维,对NSSI产生影响。